Saturday Jul 27, 2024

2020~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20202021年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2020~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20202021年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缩略图

2020~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目录
一、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二、《郑航生:社会学概论》笔记内容概括
【温馨提示】这几年北林行管考研分为两个学院招生,经管学院和人文学院。最近两年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考生特别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选择哪个院校,结果耽误了大量的时间。第二,自己看书,结果看了两三个月一无所获,反而没有信心了。建议大家可以随时咨询 资深咨询师。2020年北林行管考研录取的学生中大部分为育明一对一学员或者视频课程学员,在校教授授课、独家师资、精准讲解。
一、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708公共管理基础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行政学》,王乐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8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6版),唐纳德·e·克林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4版),罗纳德·克林格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8行政管理学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行政学》(第4版) ,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854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魏娜、吴爱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20年考研已经复试已经结束,341万人报考,竞争异常惨烈。育明考研大印老师结合过去五年对全国近200所公共管理考研院校真题的研究发现,当前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政府改革热点、社会经济热点等内容的考察,尤其是在论述题目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二、《郑航生:社会学概论》笔记内容概括
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原因是:
(1)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特性;
(2)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但这并不一定是决定性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不平等。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既是一种稳定的地位结构,同时又是具体的群体关系,涉及地位和人两个基本层面,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状态确定着社会学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理论视角,其中每个视角都由一对既区别又联系的范畴构成。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地位相联系,指的是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这里的法律包括那些得到普遍公认的社会规范。事实上的不平等则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的是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但由于各自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着差别,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上的差别。考察社会不平
2020~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20202021年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插图
等的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前者指的是社会分层地位同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社会成员自身的努力往往难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后者是指社会分层地位同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是短暂的、临时性的,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地位。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指:
(1)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代表的分层理论;
(2)以 m·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代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阶级的涵义。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地揭示了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
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
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2)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同时,阶级还
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
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已从“自在阶级”过渡为自为阶级”相联系,阶级意识的形成和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是
这种过渡的重要标志。(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之间具有敌对的一面,这种敌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它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
础上产生了一大批“新中间阶级”。但是,从整体上看,阶级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还是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坚持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也应该积极发展它,丰富它。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一)西方社会分层论的代表性观点
(1)m·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至少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
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不平等,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对于这三种角度,韦伯虽然承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他认为必须将其严格区分,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韦伯的分层理论对后来的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特点都可以追溯到韦伯那里。例如,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等等。(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累托的精英概念是在人之天生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不向下流动。凭着这种流动,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得以维持和稳定。因而,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环流动机制。精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上:(1)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由社会差别决定;(2)个别成员的流动能否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3)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4)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
(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
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首先要求分清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与西方社会学分层论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1)二者确立分
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而西方分层论则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2)二者研究目的和重点
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旨在批判和推翻私有制社会,建立能够消除不平等的公有制社会,而西方分层论则是维护私有制,企图通过改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3)二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
社会不平等是可以消除的,而西方分层论则断言不平等是永存的。其次,对于西方分层研究的大量成果要有选择地加以借鉴。(1)
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发展出来的一些理论概念,以促进对于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研究;(2)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提出的一些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对策,以控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等现象;(3)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创造的一些方法,促进我国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性关于是否有必要对我国社会进行分层研究的问题,有两种基本意
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铲除了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因此,我国社会是平等社会,进行分层研究没有必要。另一种意见认为,总体上废除私有制确实缓解了社会不平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已经基本上不存在社会不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为了了解我国目前社会结构的基本性质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不仅有必要,而且应当加强对社会结构的分层研究。
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
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及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背景下,其主导性的平等原则只能是机会均等。只有机会均等原则才能最有效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实现最高效率,这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同时,也只能依据机会均等来考察社会平等问题。
如何实施机会均等原则
实施机会均等原则应当注意以下要点:(1)严格界定实施领域。实施机会均等原则并不意味着让它完全支配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也
不意味着其他平等原则不起任何作用。在与人的基本权利相关的领域,如政治生活 民权利的分配,就必须实行等额分配的原则。即使是在以机会均等原则为主导的经济生活领域,也应根据具体条件区别对待。此外,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如医疗,还应该根据条件实行效用平等原则,以治病救人为最高目标。(2)摈弃先赋条件,强调基于个人努力的自获性条件。根据人们生而具有或自然得到的先赋条件来分配机会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特点,这样做的后果是将原有社会差别扩大化、固定化并赋予它世代继承性。把自获性条件同机会相联系,则有助于每个社会成员根据社会效率的要求,努力开发自身潜能。(3)根据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特点制定具体规则。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必须靠明确的规则来保证。但是,在制定规则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活动领域的基本宗旨、功能以及实施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并将上述方面置于整合与效率、稳定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加以权衡。切不可随意制定规则或在某一领域盲目照搬其他领域的规则。(4)创造社会环境,努力缩小人们之间在各种起始条件上的差距。如果人们之间起始条件差距过大,所谓机会均等就会流于形式,造成实际上的不平等,扩大现实的差距。(5)限制实施机会均等原则所带来的某些消极后果,如社会有价值物的分配过于悬殊等。我国的社会分层问题我国社会分层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层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首先,随着私有制的基本废除,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中,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带有阶级对抗的色彩。其次,我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铲除了剥削制度的基础,
那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不平等也随之消亡,整个社会的平等程度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再有,各阶级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最终不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是各阶层之间相互依赖,整个社会结构日趋一体化。若以机会均等的原则为尺度,目前我国社会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制度、措施和规则的不完善,使得机会均等原则无法实施或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不平等。(2)由于机会均等原则是一种相对平等原则,其前提是肯定人们之间业已存在的各种差别对机会的影响。这样,在我国各种社会差别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不平等的产生。(3)即使完全实现了机会均等,这种平等原则的实施结果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二
是以潜在地位为划分标准。无论如何,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常用的社会分
层标准包括: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等。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对于层内关系的研究包含了许多内容,如阶层意识、生活方式、社会态度等等。其中,对于层内交往和同一阶层内部成员一致性程度的研究是分层研究的重要主题。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更愿意与同一阶层的人交往,层间差异成为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障碍因素。在层内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同意识。对于层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1)各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各阶层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与频率以及相互间的态度;
(3)各阶层之间的冲突状况。这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研究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例。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涵义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所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它可以用统计学上的相关系
数加以测定和描述。当相关系数为 0 时,该结构具有最大弹性;而当相关系数为 1 时,该结构具有最大刚性。
(二)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根据结构弹性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两种极端类型的分层结构,即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所谓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刚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如果各个分层地位高度相关,而且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时间顺序,则暗示着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2)刚性结构意味着多元分层标准高度重合,也就是说,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其结果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3)刚性结构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4)刚性结构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着人们的层间交往;(5)刚性结构极有可能形成社会断裂带,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冲突。所谓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一个弹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零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2)在弹性结构中,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5)弹性结构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三)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
宏观多元分层结构与微观个人的多重分层地位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个人多重分层地位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地位一致与
地位相悖。地位一致是指在个人的多重分层地位中,各个地位层次的指数大体相同或相近。地位相悖是指在个人的多重分层地位中,各个地位层次的指数不一致,甚至刚好相反。有关研究表明,地位相悖是人际交往中出现紧张和冲突的原因之
一。但是,人们对地位相悖的主观感受和行为取向是受宏观结构状态制约的,并非任何地位相悖都会导致冲突。一般而言,与结构弹性低的社会相比,结构弹性高的社会中的地位相悖更加不容易导致冲突。地位相悖对于宏观社会结构也产生一定影响。地位相悖者比地位一致者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是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对这些能量、动力加以引导和利用,是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转型中调整社会分层结构调整分层结构的总体思路是:降低各分层地位之间的相关度,使各种分层标准相互独立,从而提高社会结构弹性。在具体调整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两项总的指导原则,即(1)注意到结构调整幅度是受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的;(2)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协调起来。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变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
的联系,一般也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归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不对于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方向可以把社会流动区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可区分为上向流动与下向流动。(2)根据衡量流动
的不同参照基点可以把社会流动区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参照基点一般个人的初职)和代际流动(参照基点一般是父母与本人在同一年龄
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3)根据流动原因可以将社会流动区分为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个人地位变化。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地位对于个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很多时候都把职业地位作为个人社会地位的综合性象征。
影响人们获得某种职业地位的因素包括:(1)个人因素,包括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2)社会因素,包括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文
化价值观念等。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社会流动一般应符合两项标准:(1)量的标准,即根据社会
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积极开拓适量的流动机会;(2)质的标准,即应体现机会平等原则。而为了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行普
遍性原则和自获性原则。合理社会流动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方面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
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了解,以加强社会整合;(3)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3、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4、简述韦伯的分层理论对于后来分层研究的影响。
5、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之间的区别。
6、试论我国转型社会中的分层结构调整。
7、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8、如何理解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涵义
社会制度,也叫社会设置。一般来说,它是指:通过长期的社会动,人们为调整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
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的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既不同于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
事程序,也不同于关系社会整体的根本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
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维护制度的权威和社会制度的实际承载体系等。这四个要素缺一
不可,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和状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功能。
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可重复性;(2)集体性约束;(3)制度惯性。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从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可以区分出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本原的制度是在人类适应环境、争取生存和延续的过程中最早产生的。同时,它又是其他社会制度产生的母体从人类实际活动的领域看,可以区分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
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等等类型。从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看,可以区分出自然形成的制度和有计划
建立的制度两种类型。
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看,可以将之区分为无形制度与有形制度,或者说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两种类型。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社会制度的功能
在社会层次上,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表现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在个体层次上,社会制度为人类的行为选择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消除不确定性,建立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提供
激励等功能。但是,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不是绝对的。有时,特定的社会制度会发生反功能,或者出现潜功能。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具体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有以下几种角度:(1)从社会制度的功能耦合网角度,考察制度之间的一致、配套、衔接以及功能互
补情况;(2)从制度潜功能的角度,考察制度功能发挥的复杂性。人类有意识的行动,常常产生无意识的后果。制度设计也是如此。一种制度既可能发挥设计者所预料到的显功能,也可能出现没有预见到的功能。这里,潜功能可能表现为正功能,也可能表现为负功能。要深入揭示制度的潜功能,首先要注意潜功能发生的层次和环节;其次,还应注意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3)从发展的角度,揭示社会制度的功能性质。既要果断终止和废除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制度,又要对一些新创设制度的功能发挥抱有一定耐心,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
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制度形式,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实行两个转变,即经济
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这当中涉及到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同时,在调
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方面,也需要有效的制度创新。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
政治是所有社会、所有群体或集团的一种活动,政治制度就是通过权力机构、国家机器等对这类活动进行协调、监督与控制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其基本目标是发展民主,促进平等,扩大自由,建立法治国家。
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教育是一个或一群人把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有意识地、系统地、正规地传授给另一个或另一群人的过程。教育制度就是这一过程中所确立的各种原则、规范体系、组织体系和设备设施等的总和。现代教育制度在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具有
多方面的显功能和潜功能。顺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需要进行重大改革,例如推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扩大办学自主权等等。
宗教制度与宗教政策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人们对其认为超自然的神圣的东西所作出的解释、反应,是一种信仰与实践体系。
宗教可以区分为正式宗教与非正式宗教两种类型。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重要宗教政策。在新
的形势下,应不断完善和彻底贯彻这一政策。在积极促进宗教发挥正功能的同时,也应注意限制其负功能,并注意防范和打击各种不利于
社会稳定的邪教。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3.如何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
4.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
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相对而言,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
的人群;(3)在社区活动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意识;(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
动关系。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可以看作社会的一个部分或地区社会。但是,若从社区概念的内涵看,社
区与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1)社会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2)社会不注重地域概
念,而社区则比较注重;(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中的关系更为紧密;(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二、社区的类型
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纵向角度考察社区,可以归纳出社的三种类型,即: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发达社区或现代社区。
依据社区的空间特征,从横向角度加以考察,可以将它区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等具有明显地域空间特征的社区和地域
空间特征不太明显的精神社区。以空间特征划分的城市——乡村社区连续体一直是社区研究的主
要分析单位。当前我国城乡社区连续体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集镇)社区和城乡联合社区。
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西方社区研究的理论
社区研究可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那里。滕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表现为理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也
就由“社区时代”向“社会时代”演进。在 20 世纪前半期的美国社会学中,社区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特别是沃思的观点,后来被称为“都市决定
论”。60 年代以后,该理论受到“人口构成学派”和“亚文化理论”的挑战。几乎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学也在美国迅速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与乡村的分离逐步导致了城乡的对立与冲突。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灭城乡对立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这些理
论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城乡社区研究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gong202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Back to Top